第(3/3)页 等到周至读完,将打印出来的结果交给导师们,上面的六声调值,分别为55,35,33,21,23,22,很明显是六个不同的声调,不过到了后三个短促音后,调值却是55,33,22. 也就是说,粤语的后三个短促音,其声调其实分别对应高平调,中平调,低平调,只不过收尾非常短促而已。 “我接下来再用整合后的推拟中古音调读一下。” 等到周至这次读完,导师们发现前六声的调值依旧分别为55,35,33,21,23,22,但是后三个音的后半程却发生了变化,变成了33转55,33转22,22转33。 “到这里,我们认为古音的九调,其实是由六个单调和三个转调构成的,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推演过程中,在各地发生了分化,比如在粤地,后三个转调的尾巴被简化掉了,变成了短促音;而在北方普通话里,只留下了阴平,阳平,阴上,阳去四声;西南官话里则多保留了中入;吴语苏州地区则保留四声八调,中入并入了阴入和阳入;而青浦方言存在将阴上分作两调的现象,因此也是九调。” “最复杂的吴江方言,则因为轻声分母送气与否,细分出几调,算上这样的区别,可以算作11调。” “客家话则与西南官话类似,差不多就是北方四声加入声,不过入声又分作了阴入和阳入;因此是六个声调,只有少数地区在语境下存在变调,可以算作八个声调。” “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强调中古音的调子就一定是现在推拟出的九调,我们只是强调这是一种最大的可能,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收集整理的方言,其声调都可以用九调来解释其推演关系,也就是说,现在所有的方言声调,都可以解释为在九调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简化,合并之后形成的。” “举这个例子,只是想要说明我们在这套系统上进行推拟的方法论,即‘最大可能’原则。” 第(3/3)页